沈诗芩同学在把握整个乐曲精神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手指的跑动和力度的爆发度基本达到了乐曲所要传达的意思。在克服技术难点上,沈同学也是花了不少功夫,尤其在乐曲的展开部,双手的长时间十六分音符跑动,需要整齐而有耐力,这体现着深厚的技术功底。在进入的最后冲刺的尾声段落时,突然加速更是加大了乐曲的难度,这在体力上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沈诗芩同学作为一名高中生,能够在学习之余,承受这样的压力和挑战,这对于一个业余的习琴者来说已是很不容易。当然,在乐曲的有些方面依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例如:
1、虽然有坚定的毅力练琴,但还是难以达到乐曲有些段落的技术要求,左手双音快速跑动时非常吃力,以至于有降速的现象;
2、手臂放松不够,和弦声音僵硬没有层次;
3、对于贝多芬这个划时代音乐人物,对其音乐风格掌握的不够透彻,缺少浪漫的气息,对乐句的进出处理的不够自如,显得不够大气,还具有明显的学生气。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去不断的积累和提高。
《热情奏鸣曲》是天才的贝多芬所获得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是一首举世闻名,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主观情绪和贝多芬个性特点是如此强烈。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巨著兼收并蓄了高度奋发的热情,热烈紧张的内容,发出了贝多芬深长而热情的呼喊,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几百年来,这部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真诚热爱。
本首第三乐章是1804年夏天写的,贝多芬和他的学生利斯在散步的路上,口中一直哼着一个曲调。他说:“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鸣曲的最后快板乐章的主题。”走进屋后,贝多芬连帽子也来不及脱,就奔向钢琴弹奏这个崭新的乐章达一小时以上。最后他对利斯说:“今天我不能给你上课了,我还需要工作。”具有超凡脱俗气质的《热情奏鸣曲》最后乐章就这诞生出来了。这里显示了沸腾的斗争意志,百折不挠的气势,号角般的引子,暴风雨般的第一主题和顽强反抗、挣扎的第二主题。虽然以悲剧式的和弦收场,但是在终曲的尾声却出现了群众舞曲性质的节奏,出现了英雄的插句,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