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 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曰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第一乐章为c小调,奏鸣曲式,由极慢的慢板转为辉煌的快板,在序奏中掩埋着悲怆动机。这一部分出现在第1,2,3小节中,表现出那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将精神的防线击溃的那种情形,随后的几个小节中有所缓和。如果说前面几小节是悲痛的话,那么紧接着的几小节就是悲伤。随后主部的第一主题展开,在一系列的断音爬过钢琴键盘的小字二组,小字一组后,有种乘着震音断奏而热情上升的一种感情,这一部分共有五次的持续的感情上升,可以说是热情澎湃。随后第二主题展开,这一部分轻快而富有流动感,从第65小节开始,加入了大量上波音的使用,一直持续到第90小节。随后进入发展部,总体来说在发展部从音乐中可以听见第一主题中的大量不断上升的断音,从内容上来讲,是G小调的极慢板动机进入快板而发展的第一主题,至300小节,进入曲末,在上升的断音中结束第一乐章。
田若萌:于2010年录取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快板,c小调,2/2拍子。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邬龙玉:第五届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日本滨松总决赛二等奖【详细】